为何清朝时道士可以保留自己的衣冠发式?

来源 : 哔哩哔哩 时间:2023-06-12 04:54:58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起的大一统王朝。清朝的特色之一就是剃发易服。

更为特殊的是清朝虽然全民实行剃发易服,但道士却并不在其中,这又是为何呢?


(资料图)

当然据流传下来的清代道士画像来看,清初有些地方的道士也曾剃过发,说明清朝入关之初剃发易服的对象包括道士,而之后却废除了对道士的这一政策。

那么为什么清朝时道士最初要剃发,后来不用剃发了呢,接下来贫道来具体说说。

道士为何不剃发,史料上的记载也是模糊不清的。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清初民间政策十从十不从中的“儒从而释道不从”,规定道士可以保留发式衣冠。二说是清初的张天师和道士王常月觐见顺治帝以后恳求而来的。

1644年是沉重的一年,这年崇祯帝死了明朝亡了,李自成进京了大顺如日中天,西南张献忠的大西自成一派。出人意料的是关外清军也趁机入关摘桃子,偏偏还真是短短时间之内破李自成灭张献忠降服南明弘光。

清朝入关以后,在拉拢官绅地主的同时,为了使自己的统治好延续下去,下达了剃发令,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来自贫道独家原创)结果因反对的人太多而废除:“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愿,反非予以文教定民心之本心矣。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次年,清军南下顺利攻破了南明弘光小朝廷以后,认为大局已定,因此开始强制实行剃发易服令。

面对剃发易服,当时的儒家圣地孔府,还有道教圣地龙虎山的张天师的做法皆是顺从,毫无疑问这两大圣地经过数次改朝换代,膝盖已经很软了。

当时明朝册封的衍圣公孔胤植在清军入关以后,上表清庭《初进表文》,文中称赞顺治帝为“圣帝山河与日月交辉,国祚同乾坤并永”。同时极尽巴结的说道“臣等阙里竖儒,章缝微末,曩承列代殊恩,今庆新朝盛治,瞻学之崇隆,趋跄恐后”。在接到剃发令以后第一时间摆香案宣读圣谕,举行了隆重的剃发仪式。

而明朝册封的天师张应京在顺治三年南明还没有灭亡之际,就急不可耐的请江西巡抚李翔凤进贡清庭正一真人符四十幅。结果当时清庭实际统治者摄政王多尔衮并没有将天师符瑞看在眼里,下了一道手谕:“致福之道,在敬天勤民,安所事此,其置之”。意思说既然你已经送来了,我就勉为其难地收下了。

当然这两大圣地皆是不甘心,孔府是偷偷的留下了不少汉族衣冠,清朝灭亡以后得以重见天日,现置于孔府展览。

而道教的张天师和王常月也一直试图说服最高统治者顺治帝来避免道士也跟着剃发易服。当时清庭统治者对中原的道教和佛教也很是反感,规定内外僧道均给度牒以防奸伪。同时内外寺庙庵观凡有明朝旧勅尽令缴部,不许隐藏。甚至不允许北京寺庙道观有闲杂人等居住。

后来随着反清复明活动的日益激烈,加上各地诸如白莲、无为、闻香教等起事层出不穷。清庭开始重视历史底蕴深厚的道教。(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顺治六年,清庭封之前送符的天师张应京为正一嗣教大真人,赐敕印。顺治十二年新任天师24岁的张洪任入朝觐见18岁的顺治帝。同时南宗道士王常月成为北京全真教白云观的住持,以这个身份也觐见了顺治帝,两个道教大佬先后觐见顺治帝以后,交流的还算可以,道教从此不必再剃发易服。

还有一说就是十从十不从这个非官方法令。

传说“十从十不从”是由明朝大臣金之俊降清以后,面对汉人激烈反抗提出的。“从”是指服从清朝统治,进行剃发易服。“不从”是指要按照汉人传统办。

当然参考历史记载来看,应该并非是金之俊提出的,只是个传说罢了。

十从十不从其中一条就是儒从而释道,意思是剃发易服读书人服从就好,道家的出家之人就不用服从了。

当然以上这两个说法也是有很大漏洞的,道教虽然并没有剃发易服,但却存在着因剃发易服影响而产生的三清领和混元巾等,道袍还带有些许满族风格。

宋安之受限于现有资料记载模糊不清,也不敢妄下定论。个人认为最接近现实的说法应该是明亡清兴之际,张天师并不想剃发易服,因此改进了一下道士袍,在觐见顺治帝以后恳求道士身为出家之人不必剃发易服,当时年轻的顺治帝一高兴同意了,皇帝金口玉言,从此道士不必剃发易服成为传统。

这个说法还是有着一定可行性的,因为年少的顺治帝当时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为了董鄂妃什么都敢干,后来甚至还想出家。面对同样年轻的张天师的恳求,一时心血来潮答应了道教不必剃发易服也不是不可能的。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

X 关闭

  • 热门推荐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35

邮箱: 920 891 263@qq.com

版权所有 华西休闲网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