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中小学生是数学学习“困难户”,感到数学很难,甚至望而生畏。日前,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李大潜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到,要把数学变成一门“可亲、可敬、可爱”的课程,力争减轻中小学生学习负担,同时要点燃更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渴望。
“学好数学不能靠刷题,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护好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李大潜直言,每一代人的成长经历不同,面对的环境也不同,因此数学教育不能采用同一套标准或模式,而要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不断改革,其中,最需要改变的就是家长、教师和校长乃至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
(资料图片)
数学不能变成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
如今,中小学数学教育常见的一种场景是:让小学生做100道题,老师希望不仅都做对,还要做得快。如果学生不小心做错了两、三道题,老师就认为答错了,要再做100道题“巩固”,一直做到没有错误为止。
李大潜直言,这样的训练方法很可能是在摧残人才。须知,孩子数学学得好,绝不是靠这样的办法“逼”出来的,而且如此机械重复训练,只能让孩子对数学“倒胃口”。
这些年,李大潜致力于编写中小学数学教材,他发现,现在中小学老师往往鼓励学生拼命刷题,数学眼看要变成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了!他强调,中小学老师对学生的知识学习应该要求严格,但是绝对不能过分。
“中小学数学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首先要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第二要纠正一些不好的习惯,第三才是学习数学知识。”他表示,即使孩子小学数学学得不好,将来也能弄懂加减乘除。因此,对小学数学的基本知识学习,不必要求太苛刻。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有些东西自然而然就能理解,但采用“猛灌”方式,会让孩子直接丧失对数学的兴趣,这是最可怕之处。
“一个人无法习得所有的知识,但只要有学习能力,就可以不断地查漏补缺。因此对孩子来说,重要的是改变学习习惯、方法,感受数学之美。”李大潜说。
不看分数看什么?学好数学有三条标准
数学学得好不好,如果不看分数,那应该看什么?李大潜表示,学好数学的标准可归纳为三点:第一是理解,这不是靠拼命刷题、死做题,也不是靠依样画葫芦,而是理解之后的一通百通;第二是熟练,对数学题不能很生疏,要进行必要练习;第三是学会清晰表达,因为好的数学都是简单的数学,换言之,好的数学结果往往可以用朴素简洁的表述来呈现。比如数学证明题,得到正确的结论并不难,从推导的过程就能看出是否思路清楚。
李大潜认为,中小学教育的重点在启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好奇心,不必计较一些知识不熟练或解题小错误。他直言,懂得数学的真谛,就要改变如今数学的学习习惯、方法,但中小学的老师往往不太注意,学生当然更不注意。
“数学教育改革最困难的地方,就是要扭转中小学老师的习惯思维。目前,还有不少教师囿于过去的教学方式。”李大潜说,其实每个人的思维习惯作用很强,想要改变很难,但这也是启动深层次教育教学改革所必经的阵痛。
他建议,当前,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培训。以数学为例,要尝试通过新编数学教材,来慢慢地改变教师的思维。而在教材之外,也需要老师引导和激发学生更多的数学学习兴趣。
“起跑线”论误导很大,对不同学生不能套用同一标准
“学习是量变的过程,孩子往往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提高,一些成功的经验积累到一定时间后,量变会成为质变。”李大潜专门谈到,就教育而言,“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观点,存在很大的误导性。
“人的一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场坚持到底就能成功的马拉松,但现在很多家长要求孩子在起跑线上争第一,这很不理性。小学第一名,到中学不一定第一名,中学第一名到大学不一定第一名,大学第一名走上社会也不一定第一名。所以我们要风物长宜放眼量,也许有的孩子起跑慢点、但开窍后越跑越快,有的孩子起跑是第一,后来却越跑就越慢,缺乏后劲。”李大潜认为,教育本身就很复杂,改革从未停止,要跟随形势变化,对不同时代的学生更不能套用同一标准。
“面对的学生不一样,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标准,而应实事求是,根据现实情况来做好教育的文章。所以教育的难点就在这里,要永远不断地适应学生的变化。”作为一名教师,李大潜始终把“言传身教、教学相长”当作座右铭。他说,对学生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学生也不仅是传授的对象,更可能给老师带来新的启迪。
作者:储舒婷
编辑:吴金娇
责任编辑:唐闻佳
图片来源:储舒婷摄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