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不教,谁之过?

来源 : 北京晚报 时间:2023-03-13 15:55:01

养不教,父之过。


(资料图)

教不严,师之惰。

说到中国的家庭教育,《三字经》里这两句话影响非常广,大多数人都能脱口而出。从字面简单理解,养不教,是父亲的责任;教不好,是老师的责任。这是古人的本意吗?是,也不是。

孩子生下来,需要家长的悉心教育培养,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所谓百年树人。

新华社资料图 图文无关

《周易·序卦传》说,“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始生之后,必处于稚小的状态。蒙,就是蒙昧,就是不明。稚小儿童,经历屯生之难而来到人世间,处于童蒙未发的状态。不是本体不明,而是受到什么东西的掩蔽而造成的不明,很像镜子之蒙垢,眼睛之蒙翳,若将垢和翳去掉,其本体是明的。

对于蒙稚怎么办呢?《周易·蒙》专门谈了这个问题。《周易·蒙》曰:“蒙,亨。”蒙,象征“蒙穉(zhì)”;亨,意思是“亨通”。当孩子蒙穉之时,父母家长如果能够对其合理启发,及时开蒙、发蒙,孩子的未来发展之路必定是亨利、通达的。

蒙以养正,圣功也。蒙,需要得到养,方能保持它的天真纯正的品性。在古人那里,对于孩子蒙昧未发的内在素质,启蒙、开导、培养,使之发而中节,合乎中道,走上正轨,这个训练修习的过程,叫做养蒙,这是作圣的功夫。

养蒙需要心力,需要持久,需要专心致志。正因为性相近而习相远,所以,要时刻注意孩子的“习染”,就像孟母那样不辞辛苦地择邻而处、不惜割断纺好的织布一样,就像窦燕山严格治家、勤敏教子一样,专一不倦地养育孩子的好德行。

养不教,究竟谁之过?教不严,究竟谁之错?从《周易·家人》的家庭伦理观中可以得到一些义理层面的启发,而《三字经》两个深邃又生动的经典故事,实际上已经给出了答案。

养而不教,家教缺位,是父母的过错;向上延伸,甚至是祖父母的过错;向外延伸,甚至是父辈之人的共同过错。

启蒙教育不严格、不走心、不勤力、不持久、不科学,错过了蒙以养正的最佳黄金期,这是父母以及父辈家长的无知和懈怠造成的。

养不教,父母之过;教不严,家长之惰。总之,都是家庭的责任。这里的“父”,指的是父母及父辈;“师”,指“师教”,是家长施教的办法。

《周易·家人·彖传》曰:“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家庭有尊严的家长,那就是父亲和母亲。古人很明确,父亲和母亲是家里的“严君”,他们是一个人,是共同体。

人伦尊卑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客观现象,自有一定的规律。就习俗而言,中国古代很久以来,家庭的主人就是男人。古人说,“夫,主教一家者也;妇,主养一家者也”。《老子》说“教父食母”,也是这个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父亲的责任,也是有道理的。

为什么要重视启蒙教育?为什么教育孩子要抓早抓小?

《周易·家人》初九爻曰:“闲有家,悔亡”。闲,是“防”的意思。处“家人”之始,宜于严防邪辟,才能保有其家,不会发生忧悔之事。这个“闲”与《周易·文言》中的“闲邪存其诚”是一个意思,强调慎初之重要。闲,就是提醒做父母的,要防闲于初。“凡教在初”,要防恶于未萌,“志变而后治之,则悔矣”。

为什么管教要严?

《周易·家人》九三爻曰:“家人嗃嗃(hè),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这是提示家中“严君”,对孩子的管教,宁严勿宽,宁厉勿纵,不只是对孩子,对整个家庭都是如此。严格管教,虽有悔厉,但结果是吉祥的;而放松和纵容,后果是很严重的。

《三字经》紧扣“教之道,贵以专”,开启了问责模式,以孟母和窦父的事迹,警示天下父母,什么叫做“养不教,父之过”,什么是“教不严,师之惰”。古人的话是千百年前讲出来的,但对解决如今的种种家庭教育问题,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原标题:养不教,谁之过?)

流程编辑:U016

X 关闭

  • 热门推荐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35

邮箱: 920 891 263@qq.com

版权所有 华西休闲网所有